疫情持續近兩年,不單旅遊業受嚴重影響,依賴旅遊業而生的文創產業亦然。有業者慨嘆生意跌剩疫前一成,人手減半,“捱得幾耐得幾耐”。也有業者表示,大型企業、政府部門縮減預算及採購規模,令設計、製作等公司業務大受影響,估計生意跌剩兩三成。對政府推出的八項援助措施,他們認為作用不大,通關便利最實際。
通關便利勝經援
有從事手信業的文創業者表示,疫情反覆,商界幾乎錯失所有大時大節的營銷好時機。如七月有與知名品牌合辦的聯乘活動,但一波疫情來襲,活動取消,現時生意跌剩疫前的一成。關閉一分店,人手減半,以削減外僱為先。幸早已開拓網上業務,拉上補下,加上實體店業主願意減租,暫時“頂得順”。他希望疫情持續穩定,聖誕檔期、各大展會及展銷如常舉行,可刺激生意額。畢竟行業產品非必須品,況且經濟不明朗,居民慳住使,怎會買文創品?惟有在這些節日、活動刺激消費者購買意慾。
對於當局的八項援助措施,他認為“有好過冇”,但他暫時不會申請,始終無旅客,借錢要還“怕爆煲”。認為政府與其推出援助措施,不如加快研究通關便利,這才是真正的幫助。
削預算採購規模
有從事廣告業界的文創業者表示,文創行業涉及範圍廣,很多都依賴博企、政府項目維生。疫情以來,政府活動延期或取消,包括澳門國際音樂節、劇場、工作坊活動等;同時,大型企業、政府部門亦削減預算,縮採購規模,與疫前相比,項目預算“打七折”,變相分拆予設計、製作的或剩下四五成。
疫下生意不佳,不少業界會向政府投標,背後的設計、申請審批文件等手續繁複,但中標者只有一個,落選者則“成本都會蝕埋”。疫下生意難做,估計業界生意額跌剩兩三成。
在澳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公司一般屬中小微企,疫情令業務量大減,部分公司為開源節流,取消實體辦公室,改為居家辦公,以減省成本。估計疫下年輕業界人員流失大,不利澳門經濟多元發展。希望政府可“以工代賑”,讓文創業界獲得更多業務機會,穩定行業,留住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