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遊局推出“味歷澳門”資助計劃,鼓勵本地協會與局方合作推廣美食,一年共有十個與美食相關的項目推出。餐飲業界表示支持,認為正向外界輸出一個訊息——澳門有好多美食與品種。但要鞏固澳門“美食之都”的國際地位,則要不斷為美食品種打響名堂。如針對現時客源大眾化,可先把“小食”板塊做大做強。甚至建立美食評委,不斷培育、建立一個個澳門小食“代表作”。
小食深受旅客喜愛
澳門餐飲業聯合商會副理事長馮健富表示,現時本澳美食種類非常充足,並上榜黑珍珠、米芝蓮,大街小巷都有美食,但多數旅客目光專注於本澳小食,這與本澳客源有關。以今個新春官也街為例,小食檔人山人海,飯店生意一般,旅客大多選擇小食與輕食。此外,與飯店如西餐廳消費較高、用餐時間長有關。對首次來澳的旅客尤其年輕人來說,會偏向追求一些大眾化的小食,“邊行邊食”。
眾多食物中,旅客最容易接觸的是小食,故疫後本澳首個“彈起”的就是牛雜,其次是雞蛋仔。這兩種食物在香港或內地都有,但仍可成為澳門特色街頭小食,則與其地理位置有關。牛雜店多處於橫街窄巷內,“旅客行入橫街窄巷就會條件反射——買牛雜”。今年客源主線仍是內地客,可先打響輕食文化,“小食也能做精做強”。
統籌呈現更多小食
他認為,“美食之都”的美食也有分主和次,以及高中低檔美食,但關鍵是“要擺個餐牌出嚟畀客睇”,即讓旅客自己選擇。旅客也對澳門有較高期望,如追求高品質美食的旅客會自己尋找食店,博企也有能力與資源宣傳,但很多小食店缺乏資源,對宣傳方式迷茫,“唔知點做”。
本澳除了牛雜、雞蛋仔,也有不少小食長期受客人喜愛。當局宜統籌規劃,將它們呈現,讓旅客尋幽探“食”。來澳食豬扒包,已成既定動作,但澳門不只豬扒包、牛雜、雞蛋仔,需要政府搜集資料再公佈,甚至建立美食評委,不斷培育、建立一個又一個澳門小食“代表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