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珠澳大橋通車後,訪澳不過夜旅客激增,帶動旅客雙位數增長。然而,不過夜旅客的人均消費始終不及過夜旅客,導致旅客質量下跌。如何延長旅客留澳,各界費煞思量,開發夜間旅遊項目自然成為其中一個方向。
旅客不過夜原因眾多,要逐一深究原因,改善內部不足,事倍功半。港珠澳大橋通車前,本澳不過夜旅客的比例仍維持在四成多的水平,不過夜旅客高企的現象並非一時三刻造成。
從統計數據可見,不過夜旅客雖然激增,但過夜旅客依然保持高單位數增長,酒店入住率九成以上,可見大橋通車沒有令旅客縮短行程;反而是大橋通車令港珠澳三地往返更為便利,吸引更多新旅客來澳旅遊。
這批新客源雖然增長幅度顯著,但人均消費力不多,變相拖累整體的旅客人均消費水平。消極地看,可能是經濟前景變化影響消費意慾,或本澳缺乏消費點;積極地看,消費力尚有發掘空間,需要本澳各界發揮潛力。即使旅客不過夜,尚有其他值得消費的領域。
正如旅遊局的研究結果所指,本澳並不缺乏夜間旅遊活動,特別是煙花匯演、光影節、花車巡遊等官方舉辦的夜晚旅遊活動,更吸引多不勝數的旅客慕名而至。但上述活動缺乏商業配套支援,未能把盛事活動引來的旅客及其所帶來的效應,進一步延伸至其他消費領域,惠及中小企層面。人是多了,但消費力未見受惠,正是目前中小企營運的寫照。
研究分析提及,夜間旅遊活動需要串連及整合,這有其道理,但更需要市場化的商業運作模式,加強商業配套,令旅客樂於消費。如在活動周邊地點設置主題式的特色餐飲、零售或紀念品,可為青創、文創預設空間銷售商品,這些都是可以思考的。目前本澳不愁沒有旅客,缺的是有質量的消費。政府、民間需要互相配合,以市場化主導的模式,讓活動帶來的人流轉化成實際消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