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佈日期:2010年11月30日
路環船人街過去曾經是熱鬧之漁村地段,但因為澳門捕魚業日漸式微,空置漁欄及商舖日漸增多,但該地 段的周邊環境及建築外貌仍然保持舊日漁村風味。據澳門離島工商業聯合會會長何錦培介紹,三、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該區最繁盛時期,當時常住人口約三千多 人,捕魚業盛行,帶動區內經濟發展,由於漁民需要上岸補給用品,高峰時期帶動區內造船、雪廠及柴油等的生意,而且藥材、理髮、服裝店等一應俱全。
最繁盛時期經常有幾百隻船隻停泊於船人街旁邊碼頭,漁民過着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生活。每逢早上四、五點,便從譚公廟駛向南中國海方向捕魚,大約晚上六、七點回航,其實出海距離不遠。漁民上岸後,將漁獲交到位於船人街的魚欄出售,魚欄於高峰期數目接近二十間。
另外,漁獲普遍透過兩個途徑來處理,一是魚欄將部分漁獲放置棚屋上生曬成鹹魚,其次是將新鮮的漁獲轉運往澳門半島或香港售賣。基於當時捕魚業生意活躍,漁民需要上岸補充糧食及日用品,連帶其他行業亦轉趨興旺。
何 錦培指出,隨着內地改革開放,中國漁民出外捕魚的人數增多,沿海魚欄日漸失收,加上當時未有針對過分捕獲而設有休漁期,每次出海的漁獲下降,漁民亦只好將 漁船駛往更遠地方打魚,出海甚至需要幾日時間。在這情況下,部分漁民亦開始選擇將漁獲直接運往香港的魚欄出售,致使路環船人街的漁獲集散地的功能便日漸消 失,其他相關行業亦開始式微,目前舊城區(不包括竹灣及九澳等)常住人口不多於四百人。